發表文章

額頭硬塊竟是「額部骨瘤」 新竹臺大分院微創手術助病人改善外觀

圖片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 50 歲 T 小姐多年來額頭左側有一顆不痛不癢的小硬塊,起初未加理會。近來朋友提醒額頭外觀「有點腫起來」,她才前往新竹臺大分院整形外科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為「額部骨瘤」。雖屬良性,但醫師建議手術切除,以排除其他病變並改善外觀。     新竹臺大分院整形外科 張晏誠醫師說明,額部骨瘤是一種緩慢增長的良性骨腫瘤,常見於顱顏部位,特別是額骨、顳骨及鼻竇周圍 。發生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慢性發炎或局部外傷史有關。     病人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或照鏡子時偶然發現,表現為額頭固定、堅硬、不痛的隆起腫塊。雖大多不會造成不適,但隨腫瘤增大,可能影響外觀,少數病例甚至會壓迫神經或鼻竇,引起頭痛或眼壓感。     張晏誠醫師指出,目前「額部骨瘤」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相較傳統手術會在額頭留下刀口,現今可選擇微創內視鏡手術,將切口隱藏於髮際線內,在內視鏡輔助下進行精準切除腫瘤,也能降低留下臉部疤痕的風險,維持外觀自然。     新竹臺大分院提醒,民眾若發現額頭或臉部有異常硬塊,不論是否伴隨疼痛,都應盡早就醫。特別是腫塊若持續變大或生長速度加快、形狀不規則、表面不平整,或出現皮膚紅腫或破潰、壓痛,需提高警覺。早期診斷與治療有助於避免併發症與外觀影響,安心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圖說 : 額部骨瘤手術前(左)與手術後(右)的外觀比較。新竹臺大分院醫師以微創內視鏡切除腫瘤,術後額頭平整,切口隱藏於髮際線內。  

台肥舉辦「農業韌性—創新緩控釋肥論壇」引領智慧減碳農業新潮流 以科技肥料實踐減碳、增效、永續共榮

圖片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30 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農業韌性—創新緩控釋肥論壇」 ,邀集農業部、環境部、農糧署、農試所、台大、成大、中興等學研機構及各縣市農會代表、歐洲企業 CEO 等國際專家,共同探討緩控釋肥創新技術與農業減碳策略,吸引逾三百位產官學研與農民代表共襄盛舉。       論壇中, 農業部 莊老達司長開場指出,政府照顧農民,積極推動「精準施肥」政策,將緩控釋肥視為提升農業韌性、邁向 2040 淨零排放的關鍵技術,肯定台肥研發領導角色。     農業部李英明技正進一步說明肥料方向,並大力感謝台肥多年來提供技術支援與吸收原物料漲幅,協助肥料實名制落地推動,論壇中還特邀德國專家分享 MU 技術於歐洲市場的應用成果。多位國內學者並針對政府推動「精準施肥」、補助制度及田間減碳效益提出建言,期在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永續間取得平衡。       台肥研究所同步發表創新產品「葉霸王一號」,採用歐洲先進製程並優化配方,適合台灣土壤及氣候。於水稻中期施用可維持肥效 1 至 1.5 個月,安全不易肥傷,可混搭各類肥料,減少作業次數、提升管理效率。     台肥研究所表示,未來將持續針對不同作物、氣候與土壤條件,研發最符合台灣農民實際需求的在地化、客製化肥料。透過長期田間試驗與大數據分析,讓肥效能隨氣候與作物生長週期精準釋放,大幅提升肥料利用率與作物品質,成為強化台灣農業韌性與競爭力的關鍵技術。       台肥李孫榮董事長為美國德拉瓦大學環工博士,熟悉環境保護與土壤健康,曾任嘉南藥理大學校長及環境永續學院院長,長期推動產官學研合作。他以「友善大地、科技新肥」為核心,推動循環經濟與綠能雙軌發展,協助農民提升產量與品質,實現低碳永續,將台肥從傳統肥料供應者轉型為結合綠能與智慧農業的永續企業,攜手邁向「淨零農業、永續共榮」的新時代。   圖說: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30 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農業韌性—創新緩控釋肥論壇」  

工研院號召跨域產業 探討AI趨勢下強化電力韌性的發展與商機

圖片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 工研院攜手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 30 日舉辦「智慧電網 × 韌性未來: AI 驅動之產業契機研討會」,邀集台電、台達電子、加雲聯網、工研院等專家,共同探討電網韌性強化的技術與商機,確保關鍵基礎設施的穩定與安全。     工研院綠能所所長劉志文表示,工研院已運用虛實整合的研發能量,推動多項關鍵技術,並已有具體應用與產業化成果,開發的「聚合多元資源虛擬電廠( VPP )技術驗證平台」,可整合再生能源,以「螞蟻雄兵」之力協助供電穩定。     國際合作方面,工研院與三菱電機推動百萬瓦級功率轉換系統(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PCS )驗證與應用,將再生能源轉換並穩定輸出, 確保電網運行安全與效率,強化國家電力韌性。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電力是 AI 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石,通盤考量所有電力資源,並導入「整合資源規劃」( 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RP )制度,以長期線性規劃建立最佳電力組合,有效增強電網韌性與調度靈活度。     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表示,台電「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將從「分散、強固、防衛」三大主軸,有效整合智慧電網發展,希望能鼓勵更多業者與台電一起為電力產業貢獻。     研討會邀請台電專業總工程師黃銘宏、台達電子處長柯佾寬、加雲聯網創新資安長劉俊瑋、工研院資通所組長邱碧貞,分別以「強化我國配電電網韌性之策略與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對電網韌性之效益」、「智慧變電站:從通訊協定到資安韌性」、「災時通訊網路系統之建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黃銘宏演講中表示,台電已持續從颱風搶修中累積經驗不斷精進資源的整合調度及強化配電網的韌性,亦積極將傳統配電網逐步進化到全面自動化,並建構全新的智慧化管理系統,以因應天災及再生能源增長之需求;台達電子處長柯佾寬博士表示,電力轉換器從電流源、電壓源發展至虛擬同步機技術,包含虛擬慣量、虛擬阻尼,結合儲能與再生能源應用,實現電能無縫接軌,並透過即時虛擬慣量量測系統技術,呈現精準虛擬慣量可視化性能,同時,開發線上阻抗估測技術與混合式微電網群,邁向新一代智慧電網,更有助於強化電網...

突破不等視困境 哈塞方法助患者提升視覺舒適度

圖片
   【記者陳建佳/新竹報導】 45 歲陳姓工程師左眼 300 度、右眼 650 度,長期深受視差困擾,始終找不到舒適的眼鏡配戴方式。近日因長期配戴隱形眼鏡導致角膜感染,前往新竹臺大分院眼科就醫。本院眼科部柯美蘭醫師表示,不等視會降低患者的深度知覺與立體視覺。尤其當雙眼度數差距超過 300 度時,雙眼影像將出現超過 7 %的差異,導致患者在配戴眼鏡時感到不適,因此不少人會選擇不戴眼鏡或長期配戴隱形眼鏡,卻增加單眼度數惡化與角膜感染的風險。     為了改善中重度不等視的臨床困境,新竹臺大分院眼科部醫師暨清華大學兼任教授柯美蘭,攜手馬偕醫學院視光學系陳雅郁助理教授,並帶領清華大學博士生團隊,展開針對不等視患者的臨床研究。研究比較了德式哈塞方法( Mess- und Korrektionsmethodik nach H.-J. Haase, MCH )與美式視光學延伸程式方法( Optometric Extension Program, OEP )的矯正效果。結果顯示,哈塞方法能更精確計算棱鏡量,即使雙眼度數差異高達 1400 度,仍能讓雙眼影像落在「巴諾姆融合區」( Panum area )內,有效減少視覺偏差。     柯美蘭醫師進一步指出,透過視訊眼科檢查( video oculography )發現,哈塞方法能改善雙眼視功能,並可輕度提升掃視( saccadic )速度,使雙眼影像更快對齊、減少不一致。鏡片設計上,則能藉由調整厚度、弧度與與眼睛的距離,改變影像大小而不影響屈光度,進一步降低雙眼影像差異。     柯美蘭醫師強調,此研究成果為中重度不等視患者提供了一項更精準的矯正工具,不僅能改善雙眼協調與舒適度,更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品質。 圖說 :新竹臺大分院眼科部柯美蘭醫師進行眼科檢查,提醒不等視病人配鏡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  

臺大醫院攜手竹市消防局演練火災搶救強化應變韌性

圖片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舉辦模擬實戰的消防搶救部署演練 , 場所設定於院區竹樓地下一樓膳食室,因煮食不慎造成油鍋起火,進而導致排油煙管延燒的災害情境,提升醫院從業人員在火災環境下的協同應變效率,確保市民院內公共安全。     新竹臺大醫院收容人員多為避難弱勢、且內部隔間高度複雜,火災應變能力直接關係到病患與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演練不僅模擬油鍋起火的廚房火災,更特別模擬地下室無線電通訊不良的情境,考驗消防人員的臨場應變。     醫院人員第一時間即啟動「自衛消防編組」,立即進行通報、初期滅火並迅速疏散近百名院內人員,展現醫院自主防災的專業與訓練成果,醫院的防火管理人也即時提供現場平面圖、氧氣輸送管線圖資、放射線區域及酒精存放區域等重要資訊,大幅提升消防人員入室搶救的安全與效率。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表示,鑑於歷年來國內外醫療機構曾發生數起火災案例,為強化公共安全與災害應變能力,特別主動與竹市消防局合作辦理此次演練,期望透過實戰模擬,提升醫護人員及消防單位的應變默契,保障病患與員工的安全。     消防局說,醫院地下一樓膳食室烹飪特性,油鍋起火及排煙管延燒的風險較高,加上地下室空間密閉且通訊不易,對搶救人員是一大挑戰。此次透過實境演練,消防人員得以在最接近真實的環境下,熟悉火災特性與處理流程及消防人員入室安全管制作業,進一步提升防救災量能,全面守護市民安全。   圖說 : 臺大醫院攜手竹市消防局演練火災搶救強化應變韌性

新竹榮家藝能趣味競賽 青壯長輩攜手共創溫馨回憶

圖片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 為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及強化健康意識,新竹榮家 24 日舉辦「住民藝能趣味競賽」,吸引大批住民熱情參與挑戰自己的認知、手眼協調、肌力等,現場掌聲、笑聲與歡呼聲此起彼落,充分展現長輩們積極參與、勇於挑戰的精神風貌,主任白恩惠更親自率領各級主管與住民共襄盛舉,一同參與闖關互動,與長輩們歡笑同行,凝聚溫暖團隊情感。     主任白恩惠表示,過去長輩在軍旅生涯中每年都會定期接受體能測驗,而今榮家對健康的重視依然延續,只是換上了更柔和、更適合高齡者的形式。「不強調比快、比強,讓大家在過程中認識自己、關注自己,讓健康促進不再是壓力,而是一種快樂且輕鬆的生活方式。」現場住民齊聲高喊「加油!加油!我最棒!」為整場競賽注入滿滿正能量,充分展現榮家重視長輩身心靈健康、凝聚團隊向心力的核心價值。     本次趣味競賽設計包含「數獨大 PK 」、「彩球大拼盤」、「動手動腦」、「桌上乒乓球」、「滾球運動」、「眼明手快」及「撲克牌 21 點」等多樣關卡,結合反應訓練、邏輯思考與手眼協調,讓長輩們動腦又動手,不僅鍛鍊身心,還能透過互動增進交流與信任感。     活動中更展現了住民之間互助扶持的感人畫面,體健住民主動陪伴行動不便長者完成闖關,不論是輕聲引導、在旁守候,或在長輩完成任務報以熱烈掌聲,每個細微舉動都彰顯了真誠情誼與團結精神。這份溫暖的互助氛圍。   圖說: 白恩惠主任 ( 左 4) 帶領住民進行藝能趣味競賽,活動氣氛熱烈。

痛風用藥有風險?基因檢測助攻 精準醫療守護安全

圖片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 40 多歲男性夜裡突然大腳趾紅腫劇痛、無法行走,原以為扭傷,因疼痛加劇,經新竹臺大分院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王恭宇醫師提醒,痛風不只是「關節痛」,高尿酸更與心臟病、腎臟病相關,必須積極控制。經藥物治療後,該名病人症狀已逐步改善。     王恭宇醫師指出,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造成,就像「小針頭」卡在關節裡,引發紅腫劇痛,常在夜間突發於大腳趾或膝關節 , 治療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急性期以止痛消炎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 )、秋水仙素與類固醇。慢性期則需長期控制尿酸,避免反覆發作與關節受損。     王恭宇醫師提醒,常見的降尿酸藥物 Allopurinol 雖然有效,但亞洲人族群帶有 HLA-B5801 基因的比例特別高 , 可能引起「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會造成全身大面積紅疹、水泡,甚至危及生命。研究顯示,亞洲,使用 Allopurinol 的風險比歐美族群高出數百倍。為降低危險,健保署自 2022 年 3 月起已給付 HLA-B5801 基因檢測,病人在首次使用 Allopurinol 前即可檢測,保障用藥安全。     王恭宇醫師建議,痛風病人應避免酒精與含糖飲料,高普林食物如動物內臟與海鮮也要節制。規則服藥並調整生活習慣,多數病人都能有效控制尿酸,降低併發症風險,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圖說 :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王恭宇醫師提醒,痛風治療除規律控制尿酸,透過基因檢測先確認用藥風險,再展開治療,有助提升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