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電光50周年 半導體及光電百位業者齊聚 佈局全球亟需國際視野專業人才
【記者楊環/新竹報導】工研院「電光50紀念餐會」,假新竹國賓飯店召開,工研院電光系統所50年來包括史欽泰、徐爵民、陳良基等10位歷任所長齊聚一堂,回顧半導體技術發展的輝煌歷程,並分享推動科技升級與產業崛起經驗,見證臺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揚名國際的奮鬥故事。
工研院在1974年國家政策引領下,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的全力促成下,第一批19位年輕工程師完成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積體電路技術訓練與技術移轉,並成立全國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甚至讓臺灣躍升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子錶輸出國。
工研院前董事長史欽泰回憶,1970年代,當年不到30歲的他,與同齡成員並肩參與國家半導體計畫,對於知識的渴求尤為強烈,不怕失敗,對未來充滿衝勁與渴望,不僅代表這群國家科技先鋒篳路藍縷打拼過程,是工研院發展的力量來源。
前科技部長暨前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回顧,創院初期,工研院肩負起主導科技發展的責任,並透過技術與人才的移轉,促成了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企業的誕生。
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指出,工研院結合自身橫跨電子、機械、材料等領域的優勢,強而有力的協助廠商構建完整供應鏈與技術生態,不僅支援半導體產業,也扶植國內的中小企業,打造健康而多元的產業根基。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所長張世杰表示,電光系統所多年來在臺灣半導體人才生態系中扮演關鍵角色,更積極推動彈性工作政策,吸引更多來自國內外的優秀人才,為台灣科技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工研院承擔臺灣科技從無到有的重大使命,推動國家產業從勞力密集型轉型為資本密集與高科技導向,成功發展出涵蓋上游(設計、光罩)、中游(製造)以及下游(封裝、測試)的完整半導體產業鏈,並培育出眾多具競爭力的臺灣企業。在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中,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領域與智慧化致能技術應用,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研發,發展跨領域解決方案,並且扮演產學研的橋樑,鏈結臺灣跟國際,為產業創造新藍海。
圖說:工研院「電光50紀念餐會」,假新竹國賓飯店召開。
(記者楊環攝)
留言
張貼留言